C++socket编程(一)

创建套接字

1
int socket(int af, int type, int protocol);

通过 socket() 函数创建了一个套接字,

第一个参数 AF_INET 表示是地址族(address family),用来确定套接字将使用的网络。实际上几乎从来不需要使用任何其他类型,几乎总是使用AF_INET地址族。

AF 为地址族(Address Family),也就是 IP 地址类型,常用的有 AF_INET 和 AF_INET6。AF 是“Address Family”的简写,INET是“Inetnet”的简写。AF_INET 表示 IPv4 地址,例如 127.0.0.1;AF_INET6 表示 IPv6 地址,例如 1030::C9B4:FF12:48AA:1A2B。

第二个参数是套接字类型(Socket Type),SOCK_STREAM 表示使用面向连接的数据传输方式。如果想使用数据报的数据传输方式可以使用SOCK_DGRAM。

第三个参数是协议。IPPROTO_TCP 表示使用 TCP 协议。也是最流行的SOCK_STREAM协议。最流行的SOCK_DGRAM协议是IPPROTO_UDPhe IPPROTO_ICMP。

例:

在linux下创建套接字

1
int sock = socket(AF_INET,SOCK_STREAM,IPPROTO_TCP);

在Windows下创建socket

Windows 下也使用 socket() 函数来创建套接字,原型为:

1
SOCKET socket(int af, int type, int protocol);

除了返回值类型不同,其他都是相同的。Windows 不把套接字作为普通文件对待,而是返回 SOCKET 类型的句柄。请看下面的例子:

1
SOCKET sock = socket(AF_INET, SOCK_STREAM, 0); //创建TCP套接字

另外:

有了地址类型和数据传输方式,还不足以决定采用哪种协议吗?为什么还需要第三个参数呢?

正如所想,一般情况下有了 af 和 type 两个参数就可以创建套接字了,操作系统会自动推演出协议类型,除非遇到这样的情况:有两种不同的协议支持同一种地址类型和数据传输类型。如果我们不指明使用哪种协议,操作系统是没办法自动推演的。上面两种情况都只有一种协议满足条件,可以将 protocol 的值设为 0,系统会自动推演出应该使用什么协议,如下所示:

1
2
int tcp_socket = socket(AF_INET, SOCK_STREAM, 0); //创建TCP套接字
int udp_socket = socket(AF_INET, SOCK_DGRAM, 0); //创建UDP套接字

注:在 Linux 中,socket 也是一种文件,有文件描述符,可以使用 write() / read() 函数进行 I/O 操作。

在Linux中,一切都是文件,除了文本文件、源文件、二进制文件等,一个硬件设备也可以被映射为一个虚拟的文件,称为设备文件。例如,stdin 称为标准输入文件,它对应的硬件设备一般是键盘,stdout 称为标准输出文件,它对应的硬件设备一般是显示器。对于所有的文件,都可以使用 read() 函数读取数据,使用 write() 函数写入数据。

“一切都是文件”的思想极大地简化了程序员的理解和操作,使得对硬件设备的处理就像普通文件一样。所有在Linux中创建的文件都有一个 int 类型的编号,称为文件描述符(File Descriptor)。使用文件时,只要知道文件描述符就可以。例如,stdin 的描述符为 0,stdout 的描述符为 1。

在Linux中,socket 也被认为是文件的一种,和普通文件的操作没有区别,所以在网络数据传输过程中自然可以使用与文件 I/O 相关的函数。可以认为,两台计算机之间的通信,实际上是两个 socket 文件的相互读写。

绑定套接字

socket() 函数确定了套接字的各种属性,已经拥有一个创建好的套接字之后,需要将套接字绑定到一个端口号上,bind() 函数让套接字与特定的IP地址和端口对应起来,这样客户端才能连接到该套接字。

通过 bind() 函数将套接字 serv_sock 与特定的IP地址和端口绑定,IP地址和端口都保存在 sockaddr_in 结构体中。

1
2
int bind(int sock, struct sockaddr *addr, socklen_t addrlen); //Linux
int bind(SOCKET sock, const struct sockaddr *addr, int addrlen); //Windows

第一个参数sock 为 socket 文件描述符,

第二个参数addr 为 sockaddr 结构体变量的指针,

第三个参数addrlen 为 addr 变量的大小,可由 sizeof() 计算得出。

下面的代码,将创建的套接字与IP地址 127.0.0.1、端口 1234 绑定:

1
2
3
4
5
6
7
8
9
10
//创建套接字
int serv_sock = socket(AF_INET, SOCK_STREAM, IPPROTO_TCP);
//创建sockaddr_in结构体变量
struct sockaddr_in serv_addr;
memset(&serv_addr, 0, sizeof(serv_addr)); //每个字节都用0填充
serv_addr.sin_family = AF_INET; //使用IPv4地址
serv_addr.sin_addr.s_addr = inet_addr("127.0.0.1"); //具体的IP地址,意味着只接受来自这个地址的连接
serv_addr.sin_port = htons(1234); //端口
//将套接字和IP、端口绑定
bind(serv_sock, (struct sockaddr*)&serv_addr, sizeof(serv_addr));

这里我们使用 sockaddr_in 结构体,然后再强制转换为 sockaddr 类型,后边会讲解为什么这样做。

sockaddr_in结构体

接下来不妨先看一下 sockaddr_in 结构体,它的成员变量如下:

1
2
3
4
5
struct sockaddr_in{
sa_family_t sin_family; //地址族(Address Family),也就是地址类型
uint16_t sin_port; //16位的端口号
struct in_addr sin_addr; //32位IP地址
char sin_zero[8]; //不使用,一般用0填充};

1) sin_family 和 socket() 的第一个参数的含义相同,取值也要保持一致。

2) sin_prot 为端口号。uint16_t 的长度为两个字节,理论上端口号的取值范围为 0~65536,但 0~1023 的端口一般由系统分配给特定的服务程序,例如 Web 服务的端口号为 80,FTP 服务的端口号为 21,所以我们的程序要尽量在 1024~65536 之间分配端口号。

端口号需要用 htons() 函数转换,是因为网络字节顺序和主机字节顺序可能不同,主机有大小端字节顺序之分。

3) sin_addr 是 struct in_addr 结构体类型的变量,存IP地址。

  • 如果是监听套接字,则只接受来自这个IP地址的连接。作为监听套接字时,常写为:serv_addr.sin_addr.s_addr = inet_addr("INADDR_ANY");地址INADDR_ANY意思是绑定到任何地址。
  • 如果是客户端的数据套接字,则作为连接的IP地址。

4) sin_zero[8] 是多余的8个字节,没有用,一般使用 memset() 函数填充为 0。上面的代码中,先用 memset() 将结构体的全部字节填充为 0,再给前3个成员赋值,剩下的 sin_zero 自然就是 0 了。

in_addr 结构体

sockaddr_in 的第3个成员是 in_addr 类型的结构体,该结构体只包含一个成员,如下所示:

1
struct in_addr{ in_addr_t s_addr; //32位的IP地址};

in_addr_t 在头文件<netinet/in.h> 中定义,等价于 unsigned long,长度为4个字节。也就是说,s_addr 是一个整数,而IP地址是一个字符串,所以需要 inet_addr() 函数进行转换,例如:

1
2
unsigned long ip = inet_addr("127.0.0.1");
printf("%ld\n", ip);

运行结果:

16777343

img
图解 sockaddr_in 结构体

为什么要搞这么复杂,结构体中嵌套结构体,而不用 sockaddr_in 的一个成员变量来指明IP地址呢?socket() 函数的第一个参数已经指明了地址类型,为什么在 sockaddr_in 结构体中还要再说明一次呢,这不是啰嗦吗?

这是历史原因吧,后面的接口总要兼容前面的代码。所以socket目前是这个样子。

为什么使用 sockaddr_in 而不使用 sockaddr

bind() 第二个参数的类型为 sockaddr,而代码中却使用 sockaddr_in,然后再强制转换为 sockaddr,这是为什么呢?

sockaddr 结构体的定义如下:

1
2
3
4
struct sockaddr{
sa_family_t sin_family; //地址族(Address Family),也就是地址类型
char sa_data[14]; //IP地址和端口号
}

sockaddr 和 sockaddr_in 的长度相同,都是16字节,只是将IP地址和端口号合并到一起,用一个成员 sa_data 表示。要想给 sa_data 赋值,必须同时指明IP地址和端口号,例如”127.0.0.1:80“,遗憾的是,没有相关函数将这个字符串转换成需要的形式,也就很难给 sockaddr 类型的变量赋值,所以使用 sockaddr_in 来代替。这两个结构体的长度相同,强制转换类型时不会丢失字节,也没有多余的字节。

可以认为,sockaddr 是一种通用的结构体,可以用来保存多种类型的IP地址和端口号,而 sockaddr_in 是专门用来保存 IPv4 地址的结构体。

另外还有 sockaddr_in6,用来保存 IPv6 地址,它的定义如下:

1
2
3
4
5
6
7
struct sockaddr_in6 {
sa_family_t sin6_family; //(2)地址类型,取值为AF_INET6
in_port_t sin6_port; //(2)16位端口号
uint32_t sin6_flowinfo; //(4)IPv6流信息
struct in6_addr sin6_addr; //(4)具体的IPv6地址
uint32_t sin6_scope_id; //(4)接口范围ID
}

正是由于通用结构体 sockaddr 使用不便,才针对不同的地址类型定义了不同的结构体。

connect() 函数

connect() 函数用来建立连接,它的原型为:

1
2
int connect(int sock, struct sockaddr *serv_addr, socklen_t addrlen); //Linux
int connect(SOCKET sock, const struct sockaddr *serv_addr, int addrlen); //Windows

各个参数的说明和 bind() 相同,不再赘述。

监听

对于服务器端程序,使用 bind() 绑定套接字后,还需要使用 listen() 函数让套接字进入被动监听状态,再调用 accept() 函数,就可以随时响应客户端的请求了。

listen() 函数

通过 listen() 函数可以让套接字进入被动监听状态,它的原型为:

1
2
int listen(int sock, int backlog); //Linux
int listen(SOCKET sock, int backlog); //Windows

sock 为需要进入监听状态的套接字,backlog 为请求队列的最大长度。

所谓被动监听,是指当没有客户端请求时,套接字处于“睡眠”状态,只有当接收到客户端请求时,套接字才会被“唤醒”来响应请求。

请求队列

当套接字正在处理客户端请求时,如果有新的请求进来,套接字是没法处理的,只能把它放进缓冲区,待当前请求处理完毕后,再从缓冲区中读取出来处理。如果不断有新的请求进来,它们就按照先后顺序在缓冲区中排队,直到缓冲区满。这个缓冲区,就称为

请求队列(Request Queue)。

缓冲区的长度(能存放多少个客户端请求)可以通过 listen() 函数的 backlog 参数指定,但究竟为多少并没有什么标准,可以根据你的需求来定,并发量小的话可以是10或者20。

如果将 backlog 的值设置为 SOMAXCONN,就由系统来决定请求队列长度,这个值一般比较大,可能是几百,或者更多。

当请求队列满时,就不再接收新的请求,对于 Linux,客户端会收到 ECONNREFUSED 错误,对于 Windows,客户端会收到 WSAECONNREFUSED 错误。

注意:listen() 只是让套接字处于监听状态,并没有接收请求。接收请求需要使用 accept() 函数。

accept() 函数

当套接字处于监听状态时,可以通过 accept() 函数来接收客户端请求。它的原型为:

1
2
int accept(int sock, struct sockaddr *addr, socklen_t *addrlen); //Linux
SOCKET accept(SOCKET sock, struct sockaddr *addr, int *addrlen); //Windows

它的参数与 listen() 和 connect() 是相同的:sock 为服务器端套接字,addr 为 sockaddr_in 结构体变量,addrlen 为参数 addr 的长度,可由 sizeof() 求得。

accept() 返回一个新的套接字来和客户端通信,addr 保存了客户端的IP地址和端口号,而 sock 是服务器端的套接字,大家注意区分。

后面和客户端通信时,要使用这个新生成的套接字,而不是原来服务器端的套接字。

最后需要说明的是:listen() 只是让套接字进入监听状态,并没有真正接收客户端请求,listen() 后面的代码会继续执行,直到遇到 accept()。accept() 会阻塞程序执行(后面代码不能被执行),直到有新的请求到来。

S/C例子

Linux 下的代码,server.cpp 是服务器端代码,client.cpp 是客户端代码,要实现的功能是:客户端从服务器读取一个字符串并打印出来。

服务器端代码 server.cpp:

1
2
3
4
5
6
7
8
9
10
11
12
13
14
15
16
17
18
19
20
21
22
23
24
25
26
27
28
29
30
31
32
#include <stdio.h>
#include <string.h>
#include <stdlib.h>
#include <unistd.h>
#include <arpa/inet.h>
#include <sys/socket.h>
#include <netinet/in.h>
int main(){
//创建套接字
int serv_sock = socket(AF_INET, SOCK_STREAM, IPPROTO_TCP);
//将套接字和IP、端口绑定
struct sockaddr_in serv_addr;
memset(&serv_addr, 0, sizeof(serv_addr)); //每个字节都用0填充
serv_addr.sin_family = AF_INET; //使用IPv4地址
serv_addr.sin_addr.s_addr = inet_addr("127.0.0.1"); //具体的IP地址
serv_addr.sin_port = htons(1234); //端口
bind(serv_sock, (struct sockaddr*)&serv_addr, sizeof(serv_addr));
//进入监听状态,等待用户发起请求
listen(serv_sock, 20);
//接收客户端请求
struct sockaddr_in clnt_addr;
socklen_t clnt_addr_size = sizeof(clnt_addr);
int clnt_sock = accept(serv_sock, (struct sockaddr*)&clnt_addr, &clnt_addr_size);
//向客户端发送数据
char str[] = "Hello World!";
write(clnt_sock, str, sizeof(str));
//关闭套接字
close(clnt_sock);
close(serv_sock);
return 0;
}

客户端代码 client.cpp:

1
2
3
4
5
6
7
8
9
10
11
12
13
14
15
16
17
18
19
20
21
22
23
24
25
26
27
#include <stdio.h>
#include <string.h>
#include <stdlib.h>
#include <unistd.h>
#include <arpa/inet.h>
#include <sys/socket.h>
int main(){
//创建套接字
int sock = socket(AF_INET, SOCK_STREAM, 0);
//向服务器(特定的IP和端口)发起请求
struct sockaddr_in serv_addr;
memset(&serv_addr, 0, sizeof(serv_addr)); //每个字节都用0填充
serv_addr.sin_family = AF_INET; //使用IPv4地址
serv_addr.sin_addr.s_addr = inet_addr("127.0.0.1"); //具体的IP地址
serv_addr.sin_port = htons(1234); //端口
connect(sock, (struct sockaddr*)&serv_addr, sizeof(serv_addr));
//读取服务器传回的数据
char buffer[40];
read(sock, buffer, sizeof(buffer)-1);
printf("Message form server: %s\n", buffer);
//关闭套接字
close(sock);
return 0;
}
坚持原创技术分享,您的支持将鼓励我继续创作!